硬核支撑!这个国家级中心大有乾坤
3月5日,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的策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领航定向,奋力前行。当前,全市上下正沿着指引的方向,围绕四个着力点,真抓实干重落实。今起,南京日报推出“打头阵勇争先走在前作示范——以实际行动扛起挑大梁的省会担当”专题报道,记者深入一线,深度观察基层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习重要讲话精神,真抓实干的精神风貌和具体成效。
3月12日,在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以下简称“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办公楼内,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孵化项目——英诺思生物的研发人员正利用流式细胞仪做试验。作为一家初创型企业,英诺思生物聚焦细胞分选、培养与基因编辑技术在免疫产品方面的研发攻坚。
“我们的研发要使用到流式细胞仪与专业化细胞房,若企业自行建设,不仅花费多,周期也长,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为咱们提供了实验空间与设备,大幅度降低了项目的创业风险,让团队可以轻装上阵。”英诺思生物负责人王亚峰博士说。
去年12月27日挂牌的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正以服务全国高校技术转移转化为目标,让更多生物医药“源头创新”在南京转化,让高“研值”带来高产值。
在生物医药领域,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经过无数次试验与验证,需要高精尖的设备作为支撑。记者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质谱中心看到,仅高分辨质谱检测仪就配备了40多台。分中心工作人员吕兴祥介绍,每台质谱检测仪的价格高达数百万元,对高校老师和企业来说,是进行科研转化必备的设备。
“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高校老师和企业不仅能预约租用设备,还能够轻松的享受贯穿药物研发全流程的专业服务,比如在药物研发的某个阶段,咱们提供试验数据的支持,让项目转化更方便快捷。”吕兴祥说。
运营3个多月就搭建起较为完善的设备与服务平台,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建设堪称高效。
“此前,南京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已拥有大量设备与较高技术服务能力,为分中心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常务副主任、江北新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董事长阚苏立博士介绍,运营多年来,平台不仅投入了数十亿元配备硬件设备,而且通过组建团队提升软件,已形成了贯穿药物研发全流程的服务体系。
除了硬件上的支撑,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还在资金与基金上强化服务保障。充分的利用多元化科创引导基金和科创债等金融工具,支持高校与附属医院的临床研究进展,加速概念验证以及中小试放大,并为高校项目从课题组走向产业的过程提供早期启动扶持资金。
在江北新区星火路西侧,由11幢白色建筑组成的江北新区现代产业中心内绿树成荫、花草芬芳,中央广场和中心水景的打造,让整个园区更显活力,建筑物别致的造型以及白色的外立面,让科技感与现代感扑面而来。这里,正是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运营载体。
分中心为这些项目提供先进设备及配套实验室、办公室,同时给予包括资金在内的多项政策支持,减轻项目早期投入压力。
“载体已经有了,项目团队正在做相关规划,预计再过几个月就可以正式投用。”东南大学器官芯片项目推进组负责人伍晓月和记者说,东南大学是国内最早从事器官芯片研究的高校之一,十多年来,已经产出了一些标志性的技术与成果,此次进驻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将共同推进器官芯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平台聚焦器官芯片前沿研发技术、应用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项目引进,打造器官芯片领域成果转化及产业创新生态圈。
不仅是省内,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技术经理人还走访全国各大知名高校,目前已接洽全国高校62家,遴选医药成果995项,落地项目23个。
在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建设蓝图中,江北新区现代产业中心内将建成四大中心,包括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数据中心和路演中心。
分中心运营负责人吴昊介绍:“展示中心将全面展示全国高校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且不局限于生物医药领域;交易中心将为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技术交易服务,解除高校老师的后顾之忧;数据中心将汇聚各种数据,为转移转化提供数据支撑;路演中心将给高校好的项目提供充分展示的舞台,面对面对接企业和资本。”
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策源地,高校是科技成果的“富矿”,但在推进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难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应运而生,通过对接国家、区域的产业需求,形成高校科学技术创新全面支持产业创新的有效模式。
面向全国优秀的高校,有机会将大学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推动我市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意义不言而喻。
在阚苏立看来,南京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三大“先发”优势,让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建设有了充足的底气。
首先,南京区位优势显著,分中心无论是对接南方还是北方的高校,或者是服务全国各地的企业,交通都很便利;其次,南京资源优势显著,拥有众多高校、医院以及生物医药企业,可以为“从研到产”提供便利条件。
更重要的是,生物医药作为南京重点推进的新兴起的产业,产业优势更突出。阚苏立表示,南京生物医药的产业生态,尤其是产业培育模式,更具有成果发现、孵化直至产业化的“转化气质”,“南京大量的上市企业、独角兽或瞪羚企业,大多数都是从源头开始培育,以南京生物医药谷为例,南微医学、药康生物、世和基因等明星企业,都是从小树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所以说南京有耐心也有经验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南京生物医药分中心的建设,对于推动南京乃至全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最重要。”中国药科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狄斌表示,有了这样的平台,能更好衔接政府、高校、企业、医院,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协同作战,攻关重点项目,让南京成为全国高校生物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的“首选地”,为国家创新药研发作出更大贡献。
(黄南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国家城市研究院专家)
南京作为全国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在科学技术创新上有着非常明显优势,近年来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均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尤其是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南京)的建设,有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速落地见效。
一是强化以“策”促“源”能力。打造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不仅要关注创新之“源”,更要重视创新之“策”。“策”强调政策和行动,通过全面落实创新政策,策划、组织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将“源”所蕴藏的能量充分激发出来。以“策”促“源”,激发创新“源”活力,是南京未来的努力方向。
二是强化“硬核技术”攻关。南京拥有领先的技术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应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力争在未来网络、第三代半导体、基因细胞等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同时,全力发展耐心资本,构建更完善的金融赋能机制,为科学技术创新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是强化“场景牵引”作用。南京应构建起“场景—技术—产业”的协同演化体系,以场景建设回应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民生需求,形成逆向创新路径,通过场景建设打通技术与产业的关联通道。
四是强化区域创新协同。作为区域性创新中心,南京应进一步联动上海、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建立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长三角城市以及粤港澳、京津冀地区的创新合作,推动科学技术创新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科学技术创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
抓科技创新,要牢牢瞄准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如习所说,“抓科学技术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在高质量发展这张“棋盘”上,科学技术创新是原动力,产业则是“棋眼”所在。瞄准“棋眼”落子发力,必将“一子落”带动“满盘活”。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创新蕴含的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活动本质上是经济活动。着眼产业抓科学技术创新,意味着紧盯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组织有目的性的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供需对接和合理匹配,实现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快速推进。南京科教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坚实,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及时将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链上,定能推动新动能集聚、新业态涌现、新产业壮大,向“新”而行、以“质”致远。